關於混聲,偉豪老師有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要告訴你🗞
壞消息是任何有點難度的歌都一定會有混聲在裡面,
如果還不熟悉又硬要挑戰,下場不是破音、把嗓子扯爆,
就是只能切換相對軟弱的 頭聲、假音 勉強撐撐場面;
好消息呢?混聲百分之百可以經由正確訓練學會,
偉豪老師本人就是從無到有的鐵證!
上篇:發聲訓練之【六】眾所期待的混聲(不可不知的重要觀念!)
我現在都還記得我學會混聲的那個瞬間。
獨自一人彈著鋼琴跑發聲音階,
突然抓到感覺,聲音就一度一度衝了上去,
跟風見一樣,沒!有!極!限!
(天啊好老梗,現在還有人知道《閃電霹靂車》嗎?)
因為很怕忘記,我還亂飆了整個下午搞到失聲...
雖然又經過一陣子的摸索我才真正掌握它,但那天是重要的轉捩點,
畢竟我曾經唱 E4 都會破音,怎麼說都算脫胎換骨。
接下來,我會盡可能用簡單好懂的方式說明那些練習混聲的重點,
包含背後的原理和意義、推薦怎麼練和相關聲音示範等等。
我要特別感謝過程中數百位學生們給我的反饋,
因為有你們我才能不斷去蕪存菁,一步一步逼近(我認為的)真理。
那麼就來吧!
我們知道混聲之所以得其名,
是因為它混合了兩種聲音狀態:胸聲(肌肉緊繃)和頭聲(長度控制),
(如果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趕緊去複習一下 上篇文章 !)
混聲就像一座橋樑把胸聲和頭聲給接了起來。
三種聲音全部放在一個光譜上的話,會像這樣:
當你從低音往上唱會經歷『胸聲 → 混聲 → 頭聲』的過程,
控制得宜時三者會因為 順暢過渡 融為一體,聽不出轉換。
想要學會混聲,基本上有兩條路,
不是來硬的,就是來軟的。
『來硬的』指的是從胸聲這一邊試著把部分肌肉緊繃的比例換成長度;
『來軟的』則是反過來從頭聲端努力,
在聲帶延展的狀態下增加肌肉用力唱進混聲。
本篇就先以『來硬的』為主說明。
首先,『來硬的』並不適合所有人。
雖然有速成的優點,但它的受傷風險高,不得不慎。
很多時候你以為在唱混聲,實際上只是硬擠胸聲而已。
硬擠胸聲有幾個特徵,
像是把頭抬高(以拉長、收窄氣管去壓迫聲帶)、喉部肌肉緊繃等等。
做對的話,脖子應該可以跟不發出聲音時一樣放鬆才對。
我只建議一種學生做下面的練習,
就是那些 閉合穩定、聲帶肌肉夠強 的。
有一定的聲帶強度你才有容錯率去探索與嘗試,不會唱一唱直接掛了。
如果平常習慣輕聲細語,甚至講話虛虛散散、氣若游絲,
請耐著性子等待未來的《來軟的》篇以免出事。
『來硬的』中最經典的練習,
莫過於 SLS(註1)的『ney(讀音:內衣👙)』了。
(偉豪老師自己也是這樣學會的)
想知道它為什麼會有效就得先來拆解一下這個子母音組合:
『n』:中性子音,不太會過度影響閉合
『e』:(讀音:ㄟ)偏胸聲的母音,傾向讓聲帶縮短
『y』:(讀音:ㄧ)偏頭聲的母音,傾向讓聲帶拉長
它的邏輯簡單明瞭,
就是組合兩種類型的母音,意圖讓聲帶介在中間長度(也就是混聲)。
懂了之後你也可以自己去組合其他的子母音做練習,
像是『meow(讀音:喵)』或『wow(讀音:哇嗚)』等等,
它們背後的道理都是類似的。
(為了避免篇幅過長,子母音有機會未來再聊)
通常,建議搭配『怪』的聲音狀態唱 ney 跑音階。
什麼叫『怪』的聲音?
我覺得沒有比電影《至尊三十六計之偷天換日》中的超級電腦更完美的示範了...
簡單來說,這樣的腔調會幫助你穩定閉合、加強推氣,讓你更容易混。
話說大家有空可以把這部找來看看,蠻紓壓的 🤣
至於音階的話, 梯形 不錯!
不斷重複的高音能讓你好好穩固混聲的狀態,把它刻進肌肉裡。
那麼就來聽聽偉豪老師示範吧:)
如同示範裡面所說,保持『怪』的狀態至關重要,
不『怪』就會『扯』(硬撐胸聲),
要是扯了受傷便是早晚的事,千萬要小心!
當然,怪怪的 ney 聽起來像殺雞不能直接拿來唱歌,
但另一種使用聲帶的方式已經露出曙光。
穩定後調整出力與音色、替換咬字成歌詞,真正能用的混聲就會誕生。
那時不論是《擱淺》、《沒離開過》或是《She's Gone》,
再也沒有什麼歌可以難倒你。
我們一起走到那想飆就飆的美好樂園吧,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Let's Go!
下篇:(撰寫中,敬請期待,歡迎催稿 🤣)
- - -
更新至 -2024.07.18-
歡迎轉錄,煩請註明出處!如連結毀損、錯字、格式不統一懇請留言告知!
FB教唱專頁,快來按『讚』一起唱出美麗的音符吧:偉豪老師的音樂教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