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站上舞台的必備知識:專業音控的異想世界(下)


音響的世界,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艱澀!

同樣的場地和配置,如果表演者狀況不同可能就要做相應的設定調整,

更何況是樂團輪番上陣的音樂季,抑或是不停變換舞台的巡迴演出了,難度可想而知!

面對瞬息萬變的音場大魔王,手上握著幾招枝微末節的小技巧作用實在不大,

唯有導正觀念、向下紮根,才能慢慢走上無招勝有招的正道!

上篇:站上舞台的必備知識:專業音控的異想世界(上)


 
好東西值得等待,相信大家看完上篇都意猶未盡。

企鵝老師還有更多好菜要搬上桌,各位看倌們細細品嚐吧!

上圖是老師在強力錄音室擔任錄音師時期的留影,

這是老師回台灣的第一份工作,堅強的實力慢慢開始積累。

話說在這之前,老師曾在 Abbey Road Studios 擔任助理錄音師...

對, the Beatles 、 Pink Floyd 、 Kylie Minogue 等世界知名音樂人都到那兒錄過作品!



Q:在外場的調整上,老師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些初階的觀念呢?


音響做了幾十年後,其實會慢慢形成個人風格,所以很難確切地說該怎麼樣才對。

思考的起點,常常是在如何 preserve(保存)

聲音原本的樣貌,我盡量忠實地送進觀眾的耳朵裡,至少盡力不去把它變得難聽。

比如許如芸、莫文蔚等口氣型的歌手,少了這個部份她們就會失去味道,所以保存表情裡的辨識度是重要的。

為了做到這件事麥克風的 Gain(註1)可能要調大,卻得因此承擔竄音與容易 Feedback 的風險,

如何拿捏就是對音控人員的一種考驗。


Q:假設已經原原本本地呈現了,如何再增進呢?


那端看這個音樂往哪個方向走叫做好,這顯然每個人的認定都會不一樣。


Q:請問老師認定的好,會朝哪些面相去思考?


音樂的本質!

聲音控制的道理和拍照攝影很像,

如果是勁歌熱舞,那鏡頭應該要拍全身;如果是唱慢歌,著重的就變成表情、情感的細微變化。

 
音響也是,像是對快歌來說節奏很重要,那貝斯跟大鼓等節奏組可能得加強不然台下的觀眾動不起來。

在同一個脈絡下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從音樂的風格和動態來思考:

我們說 Thrash Metal(鞭笞金屬,註2)好了,每個 Power Chord(強力和弦,註3)刷下去就是磅一聲。

由於表情的動態相對來說變化小,所以音色的質感反而影響比較大。

但如果換成一把小提琴,拉出來的旋律可能會有高山幽谷般的動態差距,

稍微關小聲一點,細節的部份可能就聽不到了,那麼音量的動態可能就得小心。

這其中並沒有絕對的數值或是絕對該怎麼樣,而是因應不同情況、針對不同項目去做你認為對的處理。

如果自己覺得很好但多數人不同意,恐怕是自己的標準還不夠普遍客觀。


Q:請問老師,在音控的領域年輕一輩到底該如何起手呢?



多聽音樂,建立自己的 Library 跟 Data Base(聲音資料庫)是必要的。

實際操作上,把 preserve 聲音的概念放在心中以後,你可以從『除錯』開始

有時候你不需要增強長處才可以進步,先把缺點都卡掉你就變強了!

以我的觀點來看,普遍台灣的場子其實錯誤很多。

彩排時間過短、音控人員沒有事先聽過音樂或是不夠掌握現場音場和音響等等都算錯誤。

彩排如果很短,人員專業度又不足,想做到國際級水準不是在哈啦嗎?


技術面要學的就更多了,像是 Feedback,你知道 Feedback 的產生原理嗎?

主唱出聲唱到麥克風,聲音再從監聽喇叭出來,這時監聽喇叭送出的聲音又被麥克風收了進去。

譬如說你講一個『 s 』,拉的夠長的話聲音就會一直繞一直繞。

這個東西在技術面上來講麥克風的 Gain 是個問題,喇叭的位置也可能不對。

除了對上述二者進行調整外,戴個耳道式監聽耳機或許能解決,因為聲音不容易竄進麥克風。

但不代表這樣就根除了,外場喇叭的聲音也可能會竄。

光除錯其實就夠你忙的了!


Q:現場表演彩排時間的確常常不足,不知道老師會怎麼因應?


做演唱會和做唱片對我來說最大的不同是時間的壓力。

唱片因為是創作所以能夠慢慢磨,但節目一定會準時開始。


這使得表演前做前置準備工作時間是有限的,我必須把這些有限的空間跟時間運用在整個表演中最需要的地方。

意思是說有時候會被迫省略枝節,得優先進入核心問題,再依序處理下來。


Q:請問老師表演者對於外場該具備哪些思維?


表演者最主要還是先把表演做好吧!

自己都先做好了,再來想為什麼最後的表演沒有到達預期。

一般來說,一場表演從彩排到結束,每個過程都會消耗一些表演者的心力。

準備 200 分顧東顧西消耗掉一半你還有 100 分,更何況只有準備 70 分的人了,究竟有多少放在表演上呢?

音控和表演者彼此信任、專業分工,才能將表演的娛樂效果極大化。

當然,前提是你得先找到對的人。


表演者對外場會有想法是理所當然,你的音樂你最清楚它應該呈現的樣貌。

如何跟執行的人溝通反而最重要,因為溝通有沒有做好關係到你的想法能否被落實。
 
有時候並不是別人技術好壞,而是接收訊息之間出了問題。

大部分我遇到的都是來跟我確認說『這個鼓、 Bass 會不會太怎樣』『我們什麼可不可以比較怎麼樣一點』...。

我接收到想法並試圖達成要求,能不能做到有兩種情況:

兩個人想的是否相同(表演者的形容和音控的理解是否準確)?我能否達到(執行的可行性與準確性)?

你現在清楚地跟我描述你未來太太長什麼樣子,我一定找得到嗎?不一定吧。

真的把你太太的照片拿來一比對,我們可能發現你講的根本天差地遠!

音控人員理解與處理能力都需要功力,不是一蹴可幾的。

而常常有人走下舞台跟音控人員說『幾 Khz (註4)加一點、幾 Khz 減一點』,那是在下指令,不是溝通。

話說回來,你真的確定這樣的指令是有幫助的嗎?表演者給的指令大部分都半瓶水!

一個歌手真的懂音響,那就神奇了。

如果那麼容易,就不會讓正常人動不動讀個 10 年、 15 年還不一定能變專家。


Q:表演者和音控之間常常會有摩擦,這一點不知老師怎麼想?


我是人性本善學,我不相信有人會故意要把事情弄糟。

會把事情搞砸要嘛沒學過、要嘛沒經驗,搞砸了很多事情之後才會有想報復等等的負面心理。

如果用『大家都是想把事做好』這個觀點出發,你的負面情緒就不會針對人,永遠是針對事。



字字都是珠磯啊,各位朋友可別空手而回。

轉個念換個心態,用正向、理性的方式和音控人員們溝通,

相信簡簡單單就能為你的表演加很多分,

感謝企鵝老師不藏私的分享 :)


更多企鵝老師請見專頁,歡迎大家多多按讚支持好前輩:Mr.72's Sound Lab

下篇:站上舞台的必備知識(後記)音量、位置、頻率及效果

- - -

🎤 歌唱教學試聽 🎤

註1:

麥克風的 Gain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麥克風對聲音的靈敏度。

當 Gain 很大的時候微小的聲音表情都能被捕捉,卻也容易因此收進許多雜訊。

註2:

鞭笞金屬(或稱鞭擊金屬)為重金屬樂的一個分支。

壓迫感十足的極速雙踏鼓、電吉他剽悍的和弦節奏和主唱粗暴狂吼式的唱腔是其特色。

代表性樂團有 MetallicaMegadeth 等。

註3:

強力和弦 為一展現強烈節奏性的手法,只在 2 、3 條低音弦上彈和弦的根音及五音。

此技巧多半使用於電吉他,常搭配破音效果器使之更為震撼。

註4:

K 為千, hz 指赫茲。

幾 K 加(減)一點的意思是表演者要求音控人員在特定的聲音頻率上做增益(衰減)。



更新至  -2014.8.5-

歡迎轉錄,煩請註明出處!如連結毀損、錯字、格式不統一懇請留言告知!

FB教唱專頁,快來按『讚』一起唱出美麗的音符吧:偉豪老師的音樂教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